close
星期六原本是我ㄧ星期中最忙碌的一天,通常這一天我都要早早起床,深夜才能拖了我疲累的身軀
回到家,這星期恰巧中秋連假,星期六大夥要上班上課,所以我也放了一天假(作息永遠跟人家相反
的工作), 星期五拿到我們去台東玩的照片光碟(謝謝小sandy),心裡還存留坐火車旅行的美好經
驗,而且這幾天的天氣無比的好,每天都可以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中秋節隔天晚上的月光竟然照進
我家,心裡一陣驚喜。)。因此,想玩的心態蠢蠢欲動,於是星期五的晚上跟我的好朋友通告一聲我
又要去旅行囉!因為當天他也自己一個人要坐著火車去南方旅行,一早自然甦醒後,整裝好我的行
曩,騎著我的小逋逋去萬華車站,會去萬華的原因除了好停車,再來去一個自己不曾搭乘火車的地
方更有旅行的感覺,買票的當時也發現我的手錶忘了攜帶出門,通常我是手錶不離身的人,這天就
讓我的手錶放假一天吧!這樣子更不會因為時間而牽絆我的旅程。
其實出門時,天空下著小雨,曾經打消心裡的念頭,但都已經出門,就讓今天的際遇交給上天吧!本
來旅行的途中,就會許多不可預設的事情發生,這也才是旅行的趣味與挑戰,就這降買了萬華到鶯
歌的來回票(大家都建議買來回比較便宜,只要56元),其實我覺得沒有預設的回程,或許會有不同的
際遇,但我還是預設了我的回程,至少讓自己知道我不是個遊子,我只是偷偷貪圖短暫的歡樂。
到了鶯歌,我規劃自己預計前往的幾個景點,如果你是假日前往,你可以購買三鶯文化一日卷(99
元),可以無限次數的在鶯歌或是三峽搭乘文化巴士,其中還包含鶯歌陶博館的門票、李梅樹美術館
門票、客家文化園區門票,所以還蠻划算的。不過我去的當天雖是星期六,但是大家都要上班上
課,因此就沒有此優惠。

阿婆壽司是鶯歌有名的小吃,如果搭乘火車就從後站(建國路)出來,面對建國路左轉,直走(途中會
經過鶯歌市場)到中正一路路口,看你的右手邊就會有大大的阿婆壽司招牌,當然我就在這裡解決了
我的午餐,50元內就可以飽足一餐,真的便宜又好吃,然而我失算點太大,所以就一直飽到晚餐,
去三峽根本沒辦法進食任何食物。

鶯歌陶瓷老街門牌設計
鶯歌老街只要沿著中正一路走到鐵路橋前左轉就會看到,其實老街給我的印象相差粉多,所以在這
裡我僅能說就是一個商業陶瓷街,一路上我一直再尋找真正手拉坏質感的陶盤真的粉少,大部分都
是磁盤居多,所以我就在這裡走馬看花的看完幾家商店,不過還蠻喜歡陶瓷老街上的信箱設計,再
加上陶瓷彩繪感覺很有味道,好吧!姑且聽我抱怨,其實每個人對每種媒材都有自我既定印象。

兵馬俑也怕熱呀!
閒逛中看到樹蔭下有一個頗為熟悉的人物,哈哈~原來是那兵馬俑喔!整個身高矮粉多,不過放在樹
蔭下的兵馬俑還真是逗趣,心想是主人恰巧找各空位放置呢?還是怕烈日曝曬呀! ^++++++++^

琉璃柿子
這是我在離開時看到的一樣紀念品,其實個人獨鍾柿子,但是我並不喜歡吃柿子(應該說不敢吃),我
收其許多柿子造型的手縫品,喜歡它那單純的美感之後,又有祈福的意涵,所以看到柿子造型就會
愛不釋手,所以就買了一顆不同材質的柿子作為我的收藏物囉!
離開老街,順著路牌我找到陶博館,大學時老師曾要求我們去參觀,哈哈我一直沒給他去,真正想
去的時候是因為他的公共藝術讓我粉喜歡,等我這次去看時,整個傻眼,因為水池完全沒水就整個
失去氣氛,當我正準備打道回府時,在文化老街又晃了一下,心想我整個行程才花了3個小時,有點
不像我的作風,哈哈~前往三峽的小巴點燃了我的興致,三峽去過一次戶外教學,那時也只參觀李梅
樹美術館後離開三峽,也一直想找機會去晃晃,就這降樣前往三峽囉!



三峽拱橋和李梅樹的三峽春曉
三峽拱橋是畫家李梅樹筆下的著名景點,早期的三峽婦女會在清早到溪邊來刷洗衣服,而現在卻演
變成釣客活動的場所,畫家畫中的三峽真的會令人如痴如醉,把三峽的美徹底的嶄露出來,儉樸的
三峽拱橋不似一般大紅大白的拱橋造型,反而存留最初的石造建材,經過日月風雨的洗刷,成為三
峽不可或缺的美景。

長福橋上的石獅
長福橋是位在三峽祖師爺廟前的綠色小橋,這裡僅能供行人行走,而且這裡也是前往李梅樹紀念館
和三峽祖師廟之間走路的必經之路。橋上兩旁橫列許多大小石獅,有戲彩球的石獅也有母子獅,各
種姿態的石獅在不同景色下呈現不同的景致,而橋座上也建立許多傳統造型涼亭,綠色系的橋墩顏
色在搭配上橘紅色系的涼亭,營造出一種對比的美感。不過據說這座橋的建蓋過程中,曾是李梅樹
心中的痛,但在畫家死去之後,還是興建完工,整個建築除了中國風水的因素(一座大橋如利刃一般
向廟門直刺),亦覺得大橋正一步步吞噬了廟和週遭環境的整體美感,其實這也就是台灣的建築容易
令人覺得醜陋的因素,建築營造之前忽略了整體環境的設計,但這幾年來國民美學提升,建築與環
境的呼應,開始被注重,少一些有礙觀瞻的景色。

三峽祖師爺廟
說起祖師爺廟的由來,是因三峽人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國大陸福建省安溪縣,由於三峽的地形和氣候
和安溪很相像,所以他就來到三峽落地生根;而清水祖師是安溪人的守護神,所以也成為三峽人的
信仰中心。祖師爺廟可說畫家李梅樹一生的心血,全力投入廟宇的建設工作,保留一座東方藝術殿
堂給予後人,廟宇中的藝術特色是值得大家去欣賞,除了有精緻的雕工之外,其中壁面上存留許多
台灣早期畫家的畫跡,如林玉山、郭雪湖、陳進三位台展三少年的作品,其中也飽含李梅樹自身的
作品、台灣水墨界的大師如蘇峰男、黃昌惠,有機會大家可以去欣賞大師精讚的作品喔!

三峽老街上各式路蓋及文化遺跡標示
具有巴洛克建築特色的三峽老街,終於在2007年春節完工,第一次去參觀三峽時老街上還在整修,
所以趁著這次的機會好好去參觀一下整修完的三峽老街,先前就看到報章雜誌介紹說三峽老街是全
台灣保存街道最長、最完善、也最美的一條老街。根據資料了解三峽老街是從西元1700年間先民從
中國福建安溪遷入三峽以來,三峽地區就以茶葉、樟木、製炭、染布等等產業為基礎不斷興盛﹔一
直要到1895年間因為三峽地區抗日,整條老街遭到日軍焚毀,這才短暫沒落了下來。但很快的,三
峽人於1916年間就以更美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蓋起現今這條老街。
如果從三峽拱橋開始出發,你會發現地上充滿了寶貝,因從一踏進老街街口,除了可以在地板上看
到代表三峽的地標圖騰外,還包含當年三峽老街的興衰與抗日史等史蹟介紹,如果有機會你可以數
數看你找到幾個,我總共拍了21種,其中還有站在路中間拍照的驚險過程。

翻修後的老街景致
進入老街的開端是一間具有古色古香的警察局,上頭寫著三角湧警察局的標誌,可別以為進入另一
個區域,其實只是轉換個時空來到早期的三峽發源地,「三角湧」是三峽的古地名,意思是有三條
河川─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在這裡交會的意思。
三峽老街的房子主要形式是用紅磚所砌成,加上圓拱形的樑,是源自於閩式的建築形式,加上門面
上多了一些是西方建築風格的形式,這些房子有很多幾何圖形、花草圖案的裝飾,被稱為「巴洛克
式」建築,老街改建的時候,建築師參考許多當時的建築加以整建,並非全然是翻新重建,甚至你
走在騎樓下所看到的燈具,也都是將就燈具翻作掛上,在這裡你也可以看到整齊的門牌設計,利用
陶板燒製而成,有些木造拼裝門板也是根據當時的店家而重新製作,而非現在的電捲門,這也是我
參觀過許多老街後,覺得最能感受到老街的氛圍。

老街上主要幾個店面招牌設計
走入老街之後,抬頭看看上頭的招牌,除了統一設計樣式外,在根據每家店販售商品的不同,而設
計幾個主要招牌,其中不乏三峽最有名的金牛角、藍染、茶葉,從中可以了解在地的文化特色,還
進了解過去老師傅的歷史感情與老技藝的傳承。

傳統技藝表演
三峽,真的是一個同時結合興盛產業與人文藝術建築的繁華地區,雖然許多記憶都僅存在兒時,在
這裡仿佛又回到兒時嘴裡吃著糖葫蘆在廟口看著傳統技藝表演的年代,雖然上次的東部之旅曾想去
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走一遭,但有人規勸我不要去,現在想想去去又何仿,在那或許可以尋獲許多
遺失的回憶,那就當作下一次旅行的動機吧!

回程準備搭火車回台北時,在火車驚見一道彩虹,心裡雀喜許久,因為真的好久沒有見到彩虹了,
大學時期常看到彩虹橫掛在系館後方的山頭上,自從搬下山後預見彩虹的次數少之又少,謝謝彩虹
在我回程的路上讓我今天的旅程劃下句號,相信下依次一定會有更多收穫的旅行。
PS:隔天一早我出門去淡水的路上也遇見了彩虹,嘿嘿~真HIGH!!

回到家,這星期恰巧中秋連假,星期六大夥要上班上課,所以我也放了一天假(作息永遠跟人家相反
的工作), 星期五拿到我們去台東玩的照片光碟(謝謝小sandy),心裡還存留坐火車旅行的美好經
驗,而且這幾天的天氣無比的好,每天都可以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中秋節隔天晚上的月光竟然照進
我家,心裡一陣驚喜。)。因此,想玩的心態蠢蠢欲動,於是星期五的晚上跟我的好朋友通告一聲我
又要去旅行囉!因為當天他也自己一個人要坐著火車去南方旅行,一早自然甦醒後,整裝好我的行
曩,騎著我的小逋逋去萬華車站,會去萬華的原因除了好停車,再來去一個自己不曾搭乘火車的地
方更有旅行的感覺,買票的當時也發現我的手錶忘了攜帶出門,通常我是手錶不離身的人,這天就
讓我的手錶放假一天吧!這樣子更不會因為時間而牽絆我的旅程。
其實出門時,天空下著小雨,曾經打消心裡的念頭,但都已經出門,就讓今天的際遇交給上天吧!本
來旅行的途中,就會許多不可預設的事情發生,這也才是旅行的趣味與挑戰,就這降買了萬華到鶯
歌的來回票(大家都建議買來回比較便宜,只要56元),其實我覺得沒有預設的回程,或許會有不同的
際遇,但我還是預設了我的回程,至少讓自己知道我不是個遊子,我只是偷偷貪圖短暫的歡樂。
到了鶯歌,我規劃自己預計前往的幾個景點,如果你是假日前往,你可以購買三鶯文化一日卷(99
元),可以無限次數的在鶯歌或是三峽搭乘文化巴士,其中還包含鶯歌陶博館的門票、李梅樹美術館
門票、客家文化園區門票,所以還蠻划算的。不過我去的當天雖是星期六,但是大家都要上班上
課,因此就沒有此優惠。

阿婆壽司是鶯歌有名的小吃,如果搭乘火車就從後站(建國路)出來,面對建國路左轉,直走(途中會
經過鶯歌市場)到中正一路路口,看你的右手邊就會有大大的阿婆壽司招牌,當然我就在這裡解決了
我的午餐,50元內就可以飽足一餐,真的便宜又好吃,然而我失算點太大,所以就一直飽到晚餐,
去三峽根本沒辦法進食任何食物。

鶯歌陶瓷老街門牌設計
鶯歌老街只要沿著中正一路走到鐵路橋前左轉就會看到,其實老街給我的印象相差粉多,所以在這
裡我僅能說就是一個商業陶瓷街,一路上我一直再尋找真正手拉坏質感的陶盤真的粉少,大部分都
是磁盤居多,所以我就在這裡走馬看花的看完幾家商店,不過還蠻喜歡陶瓷老街上的信箱設計,再
加上陶瓷彩繪感覺很有味道,好吧!姑且聽我抱怨,其實每個人對每種媒材都有自我既定印象。

兵馬俑也怕熱呀!
閒逛中看到樹蔭下有一個頗為熟悉的人物,哈哈~原來是那兵馬俑喔!整個身高矮粉多,不過放在樹
蔭下的兵馬俑還真是逗趣,心想是主人恰巧找各空位放置呢?還是怕烈日曝曬呀! ^++++++++^

琉璃柿子
這是我在離開時看到的一樣紀念品,其實個人獨鍾柿子,但是我並不喜歡吃柿子(應該說不敢吃),我
收其許多柿子造型的手縫品,喜歡它那單純的美感之後,又有祈福的意涵,所以看到柿子造型就會
愛不釋手,所以就買了一顆不同材質的柿子作為我的收藏物囉!
離開老街,順著路牌我找到陶博館,大學時老師曾要求我們去參觀,哈哈我一直沒給他去,真正想
去的時候是因為他的公共藝術讓我粉喜歡,等我這次去看時,整個傻眼,因為水池完全沒水就整個
失去氣氛,當我正準備打道回府時,在文化老街又晃了一下,心想我整個行程才花了3個小時,有點
不像我的作風,哈哈~前往三峽的小巴點燃了我的興致,三峽去過一次戶外教學,那時也只參觀李梅
樹美術館後離開三峽,也一直想找機會去晃晃,就這降樣前往三峽囉!



三峽拱橋和李梅樹的三峽春曉
三峽拱橋是畫家李梅樹筆下的著名景點,早期的三峽婦女會在清早到溪邊來刷洗衣服,而現在卻演
變成釣客活動的場所,畫家畫中的三峽真的會令人如痴如醉,把三峽的美徹底的嶄露出來,儉樸的
三峽拱橋不似一般大紅大白的拱橋造型,反而存留最初的石造建材,經過日月風雨的洗刷,成為三
峽不可或缺的美景。

長福橋上的石獅
長福橋是位在三峽祖師爺廟前的綠色小橋,這裡僅能供行人行走,而且這裡也是前往李梅樹紀念館
和三峽祖師廟之間走路的必經之路。橋上兩旁橫列許多大小石獅,有戲彩球的石獅也有母子獅,各
種姿態的石獅在不同景色下呈現不同的景致,而橋座上也建立許多傳統造型涼亭,綠色系的橋墩顏
色在搭配上橘紅色系的涼亭,營造出一種對比的美感。不過據說這座橋的建蓋過程中,曾是李梅樹
心中的痛,但在畫家死去之後,還是興建完工,整個建築除了中國風水的因素(一座大橋如利刃一般
向廟門直刺),亦覺得大橋正一步步吞噬了廟和週遭環境的整體美感,其實這也就是台灣的建築容易
令人覺得醜陋的因素,建築營造之前忽略了整體環境的設計,但這幾年來國民美學提升,建築與環
境的呼應,開始被注重,少一些有礙觀瞻的景色。

三峽祖師爺廟
說起祖師爺廟的由來,是因三峽人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國大陸福建省安溪縣,由於三峽的地形和氣候
和安溪很相像,所以他就來到三峽落地生根;而清水祖師是安溪人的守護神,所以也成為三峽人的
信仰中心。祖師爺廟可說畫家李梅樹一生的心血,全力投入廟宇的建設工作,保留一座東方藝術殿
堂給予後人,廟宇中的藝術特色是值得大家去欣賞,除了有精緻的雕工之外,其中壁面上存留許多
台灣早期畫家的畫跡,如林玉山、郭雪湖、陳進三位台展三少年的作品,其中也飽含李梅樹自身的
作品、台灣水墨界的大師如蘇峰男、黃昌惠,有機會大家可以去欣賞大師精讚的作品喔!

三峽老街上各式路蓋及文化遺跡標示
具有巴洛克建築特色的三峽老街,終於在2007年春節完工,第一次去參觀三峽時老街上還在整修,
所以趁著這次的機會好好去參觀一下整修完的三峽老街,先前就看到報章雜誌介紹說三峽老街是全
台灣保存街道最長、最完善、也最美的一條老街。根據資料了解三峽老街是從西元1700年間先民從
中國福建安溪遷入三峽以來,三峽地區就以茶葉、樟木、製炭、染布等等產業為基礎不斷興盛﹔一
直要到1895年間因為三峽地區抗日,整條老街遭到日軍焚毀,這才短暫沒落了下來。但很快的,三
峽人於1916年間就以更美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蓋起現今這條老街。
如果從三峽拱橋開始出發,你會發現地上充滿了寶貝,因從一踏進老街街口,除了可以在地板上看
到代表三峽的地標圖騰外,還包含當年三峽老街的興衰與抗日史等史蹟介紹,如果有機會你可以數
數看你找到幾個,我總共拍了21種,其中還有站在路中間拍照的驚險過程。

翻修後的老街景致
進入老街的開端是一間具有古色古香的警察局,上頭寫著三角湧警察局的標誌,可別以為進入另一
個區域,其實只是轉換個時空來到早期的三峽發源地,「三角湧」是三峽的古地名,意思是有三條
河川─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在這裡交會的意思。
三峽老街的房子主要形式是用紅磚所砌成,加上圓拱形的樑,是源自於閩式的建築形式,加上門面
上多了一些是西方建築風格的形式,這些房子有很多幾何圖形、花草圖案的裝飾,被稱為「巴洛克
式」建築,老街改建的時候,建築師參考許多當時的建築加以整建,並非全然是翻新重建,甚至你
走在騎樓下所看到的燈具,也都是將就燈具翻作掛上,在這裡你也可以看到整齊的門牌設計,利用
陶板燒製而成,有些木造拼裝門板也是根據當時的店家而重新製作,而非現在的電捲門,這也是我
參觀過許多老街後,覺得最能感受到老街的氛圍。

老街上主要幾個店面招牌設計
走入老街之後,抬頭看看上頭的招牌,除了統一設計樣式外,在根據每家店販售商品的不同,而設
計幾個主要招牌,其中不乏三峽最有名的金牛角、藍染、茶葉,從中可以了解在地的文化特色,還
進了解過去老師傅的歷史感情與老技藝的傳承。

傳統技藝表演
三峽,真的是一個同時結合興盛產業與人文藝術建築的繁華地區,雖然許多記憶都僅存在兒時,在
這裡仿佛又回到兒時嘴裡吃著糖葫蘆在廟口看著傳統技藝表演的年代,雖然上次的東部之旅曾想去
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走一遭,但有人規勸我不要去,現在想想去去又何仿,在那或許可以尋獲許多
遺失的回憶,那就當作下一次旅行的動機吧!

回程準備搭火車回台北時,在火車驚見一道彩虹,心裡雀喜許久,因為真的好久沒有見到彩虹了,
大學時期常看到彩虹橫掛在系館後方的山頭上,自從搬下山後預見彩虹的次數少之又少,謝謝彩虹
在我回程的路上讓我今天的旅程劃下句號,相信下依次一定會有更多收穫的旅行。
PS:隔天一早我出門去淡水的路上也遇見了彩虹,嘿嘿~真HIGH!!

全站熱搜